◎反方
“这种说法会增加心理负担”
宋海庆:这是肯定的!如果把网瘾列为精神病,对孩子来说不仅仅会产生反抗心理,还有可能引起大家的恐慌。
现在年轻人上网太普遍了,工作、生活等都需要上网,不能因为上网就上升为一种精神病。
网络发展会越来越普及,上网的人群会越来越大,特别是那些年轻人,如果仅仅根据一些简单的标准,就认定是精神病,那么无论从孩子的成长、心理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可能会因此更加抗拒对“网瘾”的治疗。
现在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网络发展非常快,网友的数量非常大,但是人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虽然现在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但是认定为精神病的论据是否充分?总之,关注这个问题是好的,但还需要多方面的论证,毕竟医学需要严格的理论支持。
■交锋点
上网时间长就是网瘾吗?
◎正方
“有网瘾上网时间自然就长”
韩忠小:之所以称为“网瘾”,自然是因为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每天沉迷在游戏和虚拟世界中,肯定在线时间就要比别人长很多。
比如,正常人群在放学、下班或休息时候,会选择朋友聚会、逛街、旅游等活动,这些活动是脱离网络的。但网瘾人群,他们与朋友聚会就是在线聊天或连线游戏,逛街就是在线选购,看书也要从网上找电子版。
几乎他们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泡在网络上了。对网瘾人群来说,他们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达到24小时。“瘾”就是一种依赖,而对于网络的依赖最大的表现就是离开它不行,下线就受不了。
在国外曾经有过一项关于不和外界发生接触,纯粹依靠网络生活的挑战,最长的时间为半个月。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挑战这项纪录。这种希望把全部生活都花费在网络上的热衷者,其实都是潜在的网络成瘾者。
◎反方
“上网时间长不等于成瘾”
高文斌:标准中表述: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但在实际情况中,这个社会处处都依赖于网络。上班族更是每天都离不开网络办公,加班情况下日使用网络时间必定会超过6个小时。同时,人们平时生活中接收信息、朋友交流和购物,越来越频繁地通过网络实现,以6个小时为标准显然不太妥当。上网时间长并不能等同于网络成瘾。
在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虹”计划中,专家发现中国青少年的网瘾成因,更多的网瘾少年,是因为社会以学业为单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同伴关系不良、父母功能缺失或不足等三大共性原因造成的。
这些因素导致他们依赖网络,希望从中得到心理的认同、满足感和成就感。上网时间过长只是一种表现而已,并不是根源。真正的网瘾人群,更多的是依赖虚拟世界。他们的在线时间相对比上班族或其他人群要长,但也不是绝对的。
■交锋点
治疗网瘾光有标准够吗?
◎正方
“可以提供有效治疗途径”
宋海庆:成瘾医学作为研究和预防方向,在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了。网络成瘾,赌博成瘾、工作成瘾、购物成瘾、饮食成瘾、性成瘾、烟酒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为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成瘾疾病确立标准,可以明确成瘾患者应该由具有精神科的医疗单位收治。通过药物、心理等治疗方法,为这些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途径。
国内医学界目前对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的网瘾患者普遍倡导药物加心理等的综合治疗。一些抗抑郁、抗躁狂的精神疾病药物,对缓解网瘾人群的一些情绪低落、精神亢奋等症状,是有明显效果的。
但治疗网瘾和治疗其他心理或精神疾病一样,药物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除了药物治疗,心理辅导、社会活动、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是最终治愈的重要手段。
◎反方
“社会治疗更重要”
陶宏开:根据统计,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未成年网民,其中“网瘾少年”约占网民总数的10%。可对照这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划归到精神病人中。
孩子上网成瘾,更多的是因为家庭、社会评价和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导致的。网瘾对他们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伤害。真正解决网瘾带来的双重伤害,不能只靠“标准”。
一旦一个孩子被确认为网瘾少年,首先是家长接受不了,其次是学校不能接纳,最后是社会排斥他们。彻底治愈网瘾人群,运用交流、沟通、尊重和疏导等,这些心理学方法更行之有效。在以往的治疗经验中,使网瘾人群脱离网络,通过运动、挑战游戏和亲子交流等方式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反对靠药物治网瘾,至今也没见到靠药物成功戒除网瘾的个案。摆脱网瘾,社会和心理学上的主动治疗,更有效。
本版采写竞报记者邓跃张迪
本期交锋出场人物
陶 然: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
宋海庆:宣武医院神外科大夫
陈美熙:专业心理咨询师
高文斌:“虹”计划专家中科院心理所专家
韩忠小:门户网站编辑
陶宏开:中国青少年“网瘾”治疗之父
小结:可能大多个人电脑用户不会同意这样的诊断,因为上网作为了解信息的必要手段,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似乎必不可少了,而不应该认为这是一种所谓的“精神病”加以指责。
转截请注明:文章来自 pc捍卫者 http://www.pchwz.com
本站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pc捍卫者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