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同意否:有网瘾就算“精神病”?
导读:如果当你有了每天都上网的习惯,并当突然间断了一次两次,而因此伥然若失的时候,你有一定的网瘾了,有些什么被称为专家的人告诉你——有网瘾就算“精神病”,你会否同意?
如果每天使用电脑和网络才能办公的你,突然有一天在医生那里得到一份精神病的诊断结果。原因只是你依赖网络的时间过长,一旦网络失灵就会表现得焦躁、不安。这样的结果你可以欣然接受吗?
本周开工后,不少上班族和热衷于网络游戏的年轻人,都对一份“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每天靠网络工作的人、沉迷于网游的人、网络技术研发者,一时间似乎自己和身边所有人都可能被划归到精神病患者的范畴内。
不但普通市民不能接受这样的标准,甚至连青少年心理专家和网瘾专家陶宏开教授,也对此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如何界定网络成瘾?精神病的大帽子是否会对青少年产生更大的心理负担?这样的话题,已经从专业领域,蔓延到了几乎所有要与电脑和网络打交道的人群中。
网瘾之后偏逢“医瘾”
司马平邦(博客中国副总编辑)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把青少年上网成瘾列为精神病“嫌疑”范围。
这也就是说,未来的中国精神病院要为上网成瘾的青少年腾出更多床位了?说得再明白一点儿,上网多的人,未来或许就不算正常人了。
从此家长老师在管束孩子上网时可以明目张胆地威胁:你们是精神病!
由是推之,这催生青少年上网成瘾患上精神病的互联网一定也算这个世界的一个“瘾”,也属精神病,而催生互联网的人的沟通愿望和技术革命精神,也算是一个“瘾”,也是精神病。这样,这些把网瘾定性为精神病的医院当更车水马龙财源滚滚。
医者悬壶济世当然是大善,但把所有人都当成病人,你的善里就会透着迂腐或者别的目的——作为从医者,面对那些上网成瘾的孩子们,不能从科技进步的社会性视角理性看待互联网带来的上网成瘾的社会现象,而是死抱一张行医执照,试图用治疗生理疾病的手术刀解剖这么大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医生或者应送他们一个“医瘾过度”比较合适。
这亦应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交锋点
网瘾算“精神病”吗?
◎正方
“具备了精神疾病的特点”
陶然:按照世卫组织的有关诊断标准,具备两点就可以诊断为精神类疾病。第一,对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第二,影响了本人的社会功能(包括学习、工作、社交)等。这两条都具备,就可能诊断为精神类疾病。而且其与情绪、心理和行为等方面产生了影响,都归为精神类疾病。
上网成瘾,特别是青少年,对个人、家人等带来了生活上、情感上的痛苦,同时又严重影响到学习、工作,因此具备了精神类疾病的两条标准。医学上的定义是,网络成瘾指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其后果可导致性格内向、自卑、与家人对抗及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障碍,部分患者还会导致社交恐惧症等。
◎反方
“是否算病尚需要研究”
宋海庆:我个人认为,网瘾究竟是不是一种病,目前还在讨论阶段。因为从理论、医学程序上来讲,确定其是否为精神病,需要经过专业的精神科机构、医生来确诊。
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些新的疾病出现,但是一种新的疾病诊断标准是什么?这不是一名大夫就能确诊的。
确诊其是否为一种疾病,需要经过相当数量的患者病例、理论、论据、治疗与不治疗的差异等各个方面,对其具有完整的定义,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
而网瘾有可能会反映本人的心理方面存在缺陷,但它是不是一种精神病,目前尚缺少完善的各方面理论和数据的支持,目前只处于讨论阶段,并不能称为是一种精神疾病。
■交锋点
会否导致孩子更逆反?
◎正方
“不愿意承认本身就是病”
陈美熙:为什么一个人得了感冒,不会觉得我告诉别人会造成心理负担呢?但是对于癌症、精神病这些人们把它们看得很严重的疾病,基本都会采取隐瞒、遮掩或者善意的谎言等交流方式。
这些对所谓不好的事物采取回避态度的心态,其实在心理学上,也是一种病症。之所以会担心列为精神病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心理,主要是社会对精神病的不良评价和对网瘾少年的排斥造成的。这些孩子对网瘾诊断表现出来的反感,多数情况是因为他们自己也认为不符合社会的标准。在这个标准没有出来之前,几乎所有被家长带到心理医生面前的网瘾少年,就都会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并不能因为这些不对的评价,就否定对网瘾这种疾病的标准认定,甚至一味回避对它采取的各种治疗手段。把网瘾确定为精神病标准的目的,是要帮助患者通过有效方法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但由于针对的患者多为青少年人群,治疗上采取保护措施肯定是必然的。
转截请注明:文章来自 pc捍卫者 http://www.pchwz.com
本站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pc捍卫者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