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Web安全的防范措施不外乎两种:未被禁止的就是允许的,未被允许的就是禁止的。
先来看第一种,“未被禁止的就是允许的”。
这一思想可以解释为:凡是与记录在案的攻击行为相符合的,就认为是攻击行为,凡是不符合已知攻击行为特征的,就是正常行为,这称之为模式匹配技术。早期的入侵检测技术就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通过定义攻击事件的数据特征,来区分网络中的各种数据流。这种方法的准确率较高,但如果攻击者采用最新的,尚未添加到检测中的攻击方法,容易有漏报。而且早期的模式匹配技术没有通配概念,变形攻击很容易躲过入侵检测的检查。随着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这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了。
第二种,“未被允许的就是禁止的”。
类似于防火墙等访问控制设备,设定一些允许规则,不包括在规则内的,就将被禁止。这一类的Web安全产品包括application firewall和静态网页防篡改系统。
Application firewall,之所以叫firewall,就是因为其主体设计思想是模仿防火墙,所不同的是,application firewall不仅关心4层以下的数据,还需要关注应用层的数据。而在“未被允许的就是禁止的”这一思想指导下,application firewall多采用构建异常模型方式:通过学习“干净”的网络数据,视情况需几天或几星期,一一列举出所有应当被允许的行为,当模型构建完成,所有被允许的行为也就定义下来了,在工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某条数据行为并未包括在模型中,就予以响应(阻断、报警)。这种方法对未知攻击和新漏洞攻击有很好的防御能力,但弱点也同样明显:学习数据必须是“干净”的,否则攻击行为将被认为是正常行为而给予放行,产生漏报。而且业务结构发生变化后,比如更换服务器,添加新的在线服务业务等,需要重新学习,否则容易误报。
静态网页防篡改系统,将“未被允许的就是禁止的”贯彻得更死板一些:将所有被保护的网页做备份,除了规定程序/地址外,其它任何企图更改页面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即使骇客攻击后更改成功,也可通过备份机制进行自动还原。但随着动态页面技术的进步,Web网站已经很少有静态页面了,而且这种防篡改系统仅保障了网页内容不被修改,无法保障其它私隐信息(如用户数据)的安全。
这两种防御思路各有优劣,单一思路指导下的Web防御产品都是不完善的,要实现全面的Web安全防御,需要融合两种思路的优势。我们欣喜地看到,相关厂商已经在这些方面进行努力。
转截请注明:文章来自 pc捍卫者 http://www.pchwz.com
本站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pc捍卫者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