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启示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我们所有人都是幸存者。善待生者,直面未来。如此,也算不幸之大幸。
汶川大地震并非死人最多的灾难,强度也非最惨烈的一次,却无疑最具启示意义。
善待生者,直面未来。如此,也算不幸之大幸。
逝者长已矣。八万同胞长眠于地下,再多悼念似于死者无补。
只是,人是寻求意义的物种。灾难启迪人生,有教于生者,有益于民族未来。地下,再多悼念似于死者无补。只是,人是
2008这个拐点之年,奥运之盛,因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和金融危机而转,中国被推向另一个运程,调整反思阶段这个民族更需要新的力量。
我们相信,汶川式启示,绝非末世降临的凶兆,而是新纪元的预言。大地震是试金石,试出了人心,试出了人性,试出了一个新世代,试出这个民族每个人向好的可能性。
大灾大爱,让中国人经30年市场经济冶炼已角质化的心肠软化了。中国人的坚忍,中国人的耐活,让世界敬佩。中国式政府动员能力再一次证明了体制的能量,而大灾大难中民间组织的崛起更可期盼。
当然,地震震出了弃学生不顾的“范跑跑”,震出了“纵做鬼,也幸福”的“王做鬼”,震出了跪求灾民的“余含泪”。这些,我们不妨通通都当作启示的一部分。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汶川地震的补偿,就是给国家、民族赋予前行的新的精神和力量。
启示一:大灾出大爱,地震历练公民人格
灾难激发了人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救援志愿者口号是“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政府来不及照顾的地方,我们去”。这样的行动,在中国各地,汇聚成巨大的暖流,温暖着这片饱受灾难的土地。地下,再多悼念似于死者无补。
灾难彰显公民人格,大灾催生大爱。惨烈的天灾,在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悲伤的同时,也再次让13亿人的爱心汇聚成爱的海洋。一时间,“我要为抗震救灾做点什么”成了无数人的心愿、行动和荣耀。此次接收到捐赠款物数额之多,创下了历史之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血出血。每一个捐款箱前,每一辆献血车前,都排起了长龙,向灾区输送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与温暖。灾难让中华民族空前凝聚,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汶川地震是全体公民的集结号。据统计,汶川大地震以来,赶赴抗震救灾一线的志愿者共计20万人,成了灾区人数最多的一支救援力量,也是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者行动。“一点很小的善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据此,有人倡议,将2008年定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建设年。
启示二:大写的人,从废墟上站起来
普通公民获得“降旗志哀”的权利,自汶川地震始。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地下,再多悼念似于死者无补。
以国家的名义、以最高的仪式,为公民的大规模死亡哀悼,这是对死者最大的善。对生命的拯救,对生命的尊重,是衡量一个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全民默哀,证明了中国作为一个理性社会不会冷漠和淡忘公民的死亡。生命值钱,更值得尊重。有评论说,汶川地震见证了泱泱中华民族向现代文明和普世价值的转折,灾难唤醒文明古国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2008年,中国人在地震废墟上重重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既陌生又熟悉。
启示三:中国人可爱,中国人耐活,中国人坚忍
逝者长已矣,但并非生者永怀悲。电视镜头中,灾民在吃火锅,虽然家家都有罹难者,生活还在继续。有道是,川人代表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是中国人的盐。
中国人少有西方人的反省情结。对中国人,活着高于一切。地震虽然摧毁了家园,夺去了亲人生命,但却永远不能摧毁大禹后人不屈不挠的意志。虽然创伤犹在,灾民已经开始在破碎的家园上忙碌,无言地向世界讲述着中国人民的坚忍与顽强。
“叔叔,我想喝可乐。要冰镇的!”这是手臂骨折、在黑暗废墟中苦熬80个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身边躺满了老师和同学尸体的18岁高中学生薛枭被救后蹦出的第一句话。获救的薛枭没有哭哭啼啼,他只说出那句著名的普通话。作为一个在灾难中受困的小人物,他的实话让灾民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实、更为人性。中国百姓不再喊“有思想有境界”的豪言壮语,他们朴实的话语中可以看到对生的渴望、对生命的珍视。这才是中华民族前行的真正力量。寻求意义的物种。灾难启迪人生,有教于生者
人人都是“猪坚强”。“好好活下去!”这句话诞生于汶川灾区,并将伴随中国人今后的日子。
启示四:中国式总理取代不了人性化制度
海外媒体感叹“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中国领导人在灾难发生时,除赶到现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之外,还要亲自担任救灾总指挥。后者属于专业领域,并非总理之职。中国总理这个职位,自周恩来始,就被赋予了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的形象。在中国做官,有很多做法,但是温家宝选择了人民希望的那种做法。
温家宝坦然引用网友的话:“遇到一个好总理不如遇到一个好制度。”引发了“好总理与好制度”的话题。做一个清廉的好官员并不是一个官员的最高价值,积极地推进整个制度系统向前发展,让自己的“善”能够转化为制度价值,才真正具备了大时代的最高价值,由“好总理”通往“好制度”。
在一个高度人治化的行政官僚体制下,再卓越、再日理万机的行政首脑,都不可能通过领导人的个人行为或偶然机遇,去一个个处理十几亿老百姓日常千头万绪的困难和问题。正如温总理救助偶遇的白血病患儿,令这位“不幸的幸运儿”立刻住进北京儿童医院,这无法取代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度安排。对此,仅靠“就事论事”式的个案处理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在制度变革举措上想一个“完全之策”。国家行政首脑应主要考虑、集中精力处理制度化建设的大事。
启示五:汶川一代,新世代的成人礼
汶川地震得出一个成语:“多难兴邦”。对于独生子女为主体的80后磨难成长,灾难教育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汶川一代”取代“鸟巢一代”,成为80后长大成人的新称谓。
每个世代,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事件。此前,80后对国家的灾难性记忆,都是从书本和影像资料中得知,因而被外界认为是柔弱的一代。这次,长辈们看到中国的年轻一代似乎一夜之间长大了,改变了不少对都市独生子女的成见。独生子女一代也知道伸出援手,知道承担责任,知道做出奉献,知道扶助弱者。过往的偏见,源自社会尚缺少给80后表达的机会。毕竟他们是在长辈们的羽翼下长大的。
无论是废墟上的志愿者、抢险的军人、各大城市义捐或献血的青年,无不是以80后为主体。他们都是大难当头无私无畏的少年英雄,与利益无关,与荣誉无关,将死亡置之度外。这种责任意识的成长,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正在改变着未来世代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进而重塑中国未来社会形态。
启示六:世界援助,彰显普世价值观
大灾一刻,世界与中国同在。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的救援队也相继抵达灾区。他们对每一位死者肃立默哀的举措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外国媒体纷纷感叹“地震震出中国人的民族认同”,也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灾难处理的认可。当局的开放举措,消解了中华民族走向普世文明的羁绊。
大规模接受国际救援,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被外界看作是真正融入世界之举。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作比较,中国政府本次采取现实主义态度。相应地,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受灾,中国也会给予真诚的国际人道援助。自然灾害是全人类的灾害,灾难让全世界感同身受。或者,灾难是地球人团结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的“党疼国爱,纵作鬼也幸福”奇文说明作者还生活在上一个时代。“范跑跑”个人引发的大讨论则属于当下。连外媒都热议“丑陋的Runner Fan”。当然也有外报认为“范美忠的坦率是罕见的”,并指出震区校舍大面积倒塌,政府大楼却屹立不倒,这些不去计较,却对一个青年教师大兴笔伐,有转移公众视线之嫌。受难百姓向地方父母官想讨个说法再自然不过,不知“余含泪”是真糊涂还是假明白?
转截请注明:文章来自 pc捍卫者 http://www.pchwz.com
本站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pc捍卫者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