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捍卫者
 当前位置 → pc捍卫者pc网络安全pc网闻 → 浏览正文
70末、80后早期触网的印迹
作者:本站综合    来源:www.pchwz.com    更新时间:2009年08月26日

  今年7月从中央党校毕业的林宝刚完成了他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在做论文的日子里,他常常访问的站点是“中国期刊网”,查询、下载、阅读,是他一段时间里的固定“动作”。“现在必须上网,每天大概4到5个小时。”

  从事媒体工作的吕毅却将自己对网络的严重“依赖”完全归结于工作。他出生于1979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在一家媒体从事编辑工作,每天的任务就是在电脑前将记者们的稿件重组包装。吕毅认为,现在如果不上网,就是与时代脱节了。但他补充说:“这并不是知识的脱节,因为学知识主要通过书本。这只是信息上的脱节,网络是获取信息的便捷工具。”

  昨天:“E时代”的起跑线上

  网络可以成就事业,并不一定会“输掉人生”

  王长东和许玉敏的首次触网,都在中学时代。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互联网刚刚拉开迅猛发展的序幕,腾讯QQ粉墨登场。

  王长东至今还深刻记得首次触网的新鲜与喜悦:“当时很新奇,感觉浏览器的那些图标好复杂。在同学的指挥下手忙脚乱,很好玩。”他与网络的这次亲密接触是在一个网吧里,4块钱1小时,电话线拨号上网。

  据许玉敏回忆,她刚接触网络的那阵子,最流行的就是QQ聊天。高一时,同校一个男生因为上网成瘾、成绩退步,总成为班会上的反面教材。“我属于对网络自控能力比较好的。爸爸很开明,但妈妈却极力反对上网。”

  林宝2002年才开始接触网络,那时,他已经工作两年了。第一次的触网经历发生在网吧。“只是无目的地在网站上瞎逛,不停地感慨技术的力量。我居然能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

  吕毅来自农村。他的第一次上网经历不在网吧,不在家里,而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那是1998年,网络在中国刚迅猛发展。即使直到大学才接触网络,吕毅也不认为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他反复强调:“网络上的信息再多,获取了,充其量也就是个‘知道分子’,而不是真正的知识。”

  王长东的家乡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经济不发达,人们的观念并不“时髦”,学校管理也严格,在校期间基本不准出校门。同学里,也就是他们几个家住县城的走读生,能有机会多上网。如今,他在旧日同学的眼中,也算是小有成就。“现在想想看,早期触网的经历,应该是我今天‘干得比较不错’的一个原因吧。”

  王长东上网之初,父母也不赞成。“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网络,只觉得应该跟以前的电子游戏厅差不多,所以很反对。”

上一页      下一页
本文共 3 页,第  [1]  [2]  [3]  页

转截请注明:文章来自 pc捍卫者 http://www.pchwz.com 本站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pc捍卫者赞同其观点

上一篇:IP地址枯竭网络塞车将成家常便饭      下一篇卫生部否认网瘾标准少年家属获赔
Tags:
 
 
>> 推荐文章
·人民日报35岁现象怎么解析?
·苹果明年iPhone中或支持5G
·英特尔处理器缺货转投AMD
·国产OLED在市场的地位逐渐凸显
·交通安全日注重生命安全
·雅虎陨落的历程
·硬盘数据恢复未谈成的后果
·CM系统安卓手机第三方ROM逝去
·想买内存忍忍吧:疯狂涨价
·印度官员奇葩言论:强奸有时候是对的
· 新浪日子不好过涉黄与市值蒸发
·网络幻影比特币创造者中本聪
·那些年,我们用过的雅虎服务
·雅虎邮箱走好-告别中国市场
·旅游安全不可忽视:弱女子游丽江被围
·思科高价收购网络安全软件厂商
·泰国封杀比特币:相关行为为非法
·互联网掌门人百度收益报告
>> 赞助商链接
|pc捍卫者|捍卫你地盘|唯尚技术|||版权声明|关于我们
本站文章除原创者其余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将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