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监测-反馈机制不仅适用于公共互联网上的安全,在“企业云”环境中,IT部门也能借此迅速隔离威胁。张伟钦认为,只有引进威胁发现管理技术才能满足企业检测、降低和管理网络内部威胁的需求,而通过云计算的平台,企业可以迅速、有效地处理恶意软件,减少网络损害控制成本并提高整体安全水平。
云安全的第三步,是御敌于云中,在网络上的威胁到达之前就将其制止。为做到这一点,安全厂商将不再只是被动等待新威胁的出现。通过跟踪恶意软件的来源和其他可疑行为迹象,厂商建立了网站、电子邮件甚至各类文件的信誉数据库。当用户访问具有潜在风险的网站,或者打开一个可能被感染的文件时,也将会获得提醒或阻止。
和传统手段相比,云安全的几个特点,让它在面对未知威胁时会表现得更好。即使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新病毒,在用户终端上并未留过“案底”,也可能在服务器端被检验出来;如果发生了感染,监测网络能更快提取、分析、破解病毒;甚至,更有可能病毒还没离开发源地就被阻截下来。
向云安全的转型必然会改变这个行业的现有格局。云安全一度也被称为“安全即服务”,当安全保护源于网络端,不可避免也会影响到安全软件的销售方式,传统的软件授权许可收入有可能被服务费所取代。
张伟钦认为这一变化不难接受:“计费方法(从一次性销售)变成年费,一开始营业额好像会下降,但每年都会有。我们可以接受。”
郑林则表示,服务费方式的好处在于灵活,对用户来说,更新及时,维护成本也低。安全厂商不仅可以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用户,也可以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提供业务。迈克菲已经为“安全即服务”建立了专门的业务单元。
用户对安全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一个使用上网本、用Google Docs进行文档处理、娱乐以在线收看视频为主的用户,就算系统崩溃,他的文件和信息还是好端端地存放在网上,几乎感觉不到传统杀毒软件的意义。
目前,几乎所有的主要安全厂商,不管是国际厂商如迈克菲、赛门铁克、趋势科技,还是国内的瑞星、金山、360等,都提出了自己的云安全解决方案。不过,它们之间鲜有共识,技术创新与借机炒作鱼龙混杂。云安全可能是重建用户信任的契机,也可能让救赎的希望再次落空。
这也提示了未来的安全威胁所在,如果在用户电脑上找不到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攻击的目标会指向云的核心—Gmail、雅虎、亚马逊的服务器,或者存有大量个人信息的Facebook等社交网站。怎样整合不同防御手段,对云的各个节点实现全面防护,是安全厂商必须考虑的下一个问题。
转截请注明:文章来自 pc捍卫者 http://www.pchwz.com
本站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pc捍卫者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