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要感慨技术的强大,也要思考一下伦理和法律问题。用户是否觉得被侵犯了隐私?侵权的界限在哪里?”小高在探索,“最大的疑问在于,如果用户本身并没有在微博上公开自己是中大的学生,也不愿意公开,但我们系统分析并公布出来了,这里是否有问题?”
声音
挖掘公开碎片信息 不存在侵犯隐私权
网络公开信息的二次处理和使用是否侵犯隐私权?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民安,他认为这收集、整理并使用网络上碎片化的公开信息,并不存在侵犯隐私权的情况。
他表示,如果一个人自愿把自己的信息在微博上公开,那么这条信息已经自动进入公共领域,不算隐私。既然已经公开,其他人便可以使用这些信息。“微博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至少对某些人开放。既然你愿意将很隐秘的信息公开,那就表明你愿意承担风险,不能对公开的信息抱有隐私期待。新浪如何使用这些信息,都是没有问题的。”张民安说。
张民安说,用户若能在授权前特别约定“只授权给新浪使用”,授权时尽量对信息的使用目的和使用期限有一个清晰的约定,那么,如果新浪使用信息过程中违反此约定,就可能构成侵权。否则,在一开始授权时没有特别说明,新浪便默认你允许他使用信息。
“在信息社会,单个的个体信息价值很小,但如果经过加工、整合,形成一个数据库,就有极高的价值,特别是对于商家。”张民安说,“个人信息被侵权也可能只是上百万条信息中的一个,很难证明自己在精神和财产上有损害,起诉的成本很高,胜诉的希望很小。目前很难通过侵权法、民法来界定此类侵权,必须动用刑法、行政法来重新界定,才能有效约束非法加工、非法出卖信息的人。”
同时,张民安认为,很多商家大批量收集网络上支离破碎的信息并进行处理,并非针对个人,因此网友大可不必恐慌。“信息社会其实就是个体和商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个体通过各种途径拼命向社会公开信息,商人和机构通过各种途径拼命收集你的信息,然后加工整理信息,形成信息资产。”
解密
如何通过微博信息 分析你的个性特征
如果某个人发微博说“今天的话剧真好看”,我们能否推测他是话剧爱好者,或者刚刚看完一场话剧?
如果能从微博公开信息中推测出一个网友的班级、职业等基本信息,那么是否能推测出他所在的圈子,以及这个圈子中的其他人?
@中大八卦的微博管理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的大二学生小高向记者提出以上问题。“‘中大八卦’是中山大学软件学院的一个数据挖掘和语义分析技术科研项目中开发的小应用,科研项目负责人是软院副教授徐亚波,这个应用的目的是通过软件快速了解一个人。”小高告诉记者,“人”的信息具有很高价值,“如果你参加面试,可以通过软件查出老板的微博账号、性格、爱好;如果你想追求一个妹子,知道一点点信息就可以‘八’出她全部资料;未来有了‘圈子’功能,商家可以用它直接进行营销。”
不需要卧底、不需要黑客,所有的推测均来源于新浪微博上的公开信息,所使用的技术叫做“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让人与人之间变得透明。”小高说。
据小高介绍,这款智能八卦软件在微信上线两个月,正式推广一个多星期,目前有1400多名用户,已完成8000—10000次搜索任务。平均每个用户会“八卦”5—8人。1400多名用户中仅有10个人反馈称搜索不准确。
转截请注明:文章来自 pc捍卫者 http://www.pchwz.com
本站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pc捍卫者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