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告诉我,似乎没有哪种大学生比中文系师范生更容易“混日子”了,也没有哪一科的教师比中学语文老师更不爱钻研业务了。那些天天喊着要学生好好学习的教师,殊不知,他们自己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知识补充,也不可能跟上时代的需要。遗憾的是,许多教师身边除了“教学参考书”,最多也就是《读者》这样的“心灵鸡汤”。为什么学生害怕鲁迅文章,要我看,是很多教师本身就搞不懂鲁迅文章。
没有知识与思想的厚度,在讲授鲁迅文章时,自然只会搬来与五四有关“启蒙”、“民主”、“科学”、“革命”之类的“关键词”。显然,过多沉浸于空洞的口号和僵化的概念,是无益而无聊的。太多调查已表明,现在教师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敏感、脆弱、紧张、压抑,我的经历也表明,这个群体真是批评不得,哪怕再善意。其实,教育体制不公、教师待遇较差,这些也不应成为教师面对所有问题的不变挡箭牌。维护权利与保障,这绝不意味着对个体素质能力没有高要求。
我真的觉得,学生抛弃鲁迅作品,与教师素质也有关系。如果你不相信,就到中学校园里去听听,那些语文教师到底是怎样讲鲁迅作品的。(单士兵)
六论:远离鲁迅就是远离深刻
鲁迅的作品深刻、深沉,从学习角度来说,更适合于作教材。一碗水清澈见底,看了也就完了,一壶茶,咂摸品尝,有滋有味,最关键的,不知道这壶茶有多少?这更令人寻味。
鲁迅的作品就是一壶茶,适合咂摸,适合静静品读,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能给社会以启示,能给人带来思考,这就是他的最大魅力和存在的价值。在现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更习惯于浅阅读,消遣性阅读,这就更需要有鲁迅这样的作品出现在教材里。
现在的学生对于鲁迅生活的时代的认识是匮乏的,记忆是残缺的。尤其一些影视剧对于那个时代的表达要么就是深宅大院,要么就是歌舞升平,要么就是多角恋爱……总之,那不是一个接近时代真实的表述。而透过鲁迅作品,我们更能还原一个真实的过去,那是一种从细节上对一个民族发展阶段的深刻记忆。如果鲁迅从中学教材淡出,那么我们势必远离一种真实,从而失去太多有价值的东西。(温聚宝)
转截请注明:文章来自 pc捍卫者 http://www.pchwz.com
本站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pc捍卫者赞同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