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鲁迅的文章缘何成了教学鸡肋
据前日8月11日《钱江晚报》消息,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有不少学者甚至有中学语文教师说,鲁迅的作品生涩难懂,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甚至说:“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而此语一出,引发众网友争论:何时鲁迅的文章就成了教学鸡肋?我们不教鲁迅教什么?难道教鸳鸯蝴蝶派?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精神的脊梁,缘何竟成了教学鸡肋?
这是鲁迅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讲演的照片,可笑的是,现在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却说鲁迅作品快成教学鸡肋。
先来看以下鸡肋之说,应该是某位老师的发言:
从近几年改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来看,鲁迅的作品确实是在减少,像是《药》、《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些课文都从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之中出列,括弧,被动。相反,梁实秋的文章第一次入选语文教材。跟着梁实秋作品一起入选的,还有戴望舒的《雨巷》、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巴金的《小狗包弟》,古代诗歌《采薇》和《涉江芙蓉》。
即使鲁迅是神。让中学生多多接触一些除了鲁迅这尊大神之外的文学作品,学生就会知道除了鲁迅这尊有点类似于斗战胜佛的大神之外,还有赤脚大仙,还有弥勒佛,还有四大天王,甚至还有身材曼妙的嫦娥姐姐和可爱的玉兔妹妹。
适当减少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当中的百分比,中学生会知道原来中国人文除了用匕首投枪和人干仗,还有“碧云天,黄花地,古道碧连天”这样很儿女情长的东西。大家的人文素养一下子就比较营养全面了,大家的胸怀也一下子就比较包容了。好事。
转截请注明:文章来自 pc捍卫者 http://www.pchwz.com
本站发布此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pc捍卫者赞同其观点